查看原文
其他

丁中校友刘继红:汽油灯

刘继红 丁中广祥 2019-04-15

【往期回读】

丁中2018年田径运动会侧记

我的老师凌露

鸟都没有,还叫什么春?

享受读书的幸福

致儿子

英泰的白海棠

再游朴园

汽油灯

刘继红

【作者简介】刘继红:男,1947年1月出生,麾村人。丁中1966届校友。1975年参加工作,现退休居于仙女镇。

汽油灯,常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婚庆喜宴、场头乡戏、会议结社等公共场所大型活动的一种照明工具,灯光明亮、噪音小、无油烟,且非常气派。

汽油灯主要有两种。

一种是吊式汽油灯,油箱和汽箱全在上头,呈圆鼓状,形似葫芦,纱罩灯泡在下面,配有可卸式灯罩,灯罩有乳房形的,也有四方形的。点亮以后,灯下没影子。这种灯油箱和汽箱都较大,撑时间,最适于舞台演出。

另一种是座式汽油灯,油箱和汽箱全在下面,纱罩灯泡在中间,灯罩是圆柱形的,和灯是一起的。上盖处还有一草帽式的圆形铁灯罩,一面是绿色,一面是白色。这种灯适应于开会用,放在高处,或悬于梁上。只是不太适于剧场演出,因为吊起来下面有油箱的影子。 

汽油灯工作原理是通过打气管子往汽箱打进空气,把煤油从一组小孔中压出,喷成雾状小滴,化为蒸汽,跟空气均匀混合后燃烧,使纱罩灯泡发出炽热光亮。两种纱罩灯泡可以通用,一般为石棉网,也有丝绒的,最好的是里面加了尼龙的,耐烧,烧成后坚固,如果保护得好,可以连用数日。

汽油灯最初闯入我记忆的,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。小时候,常到家住丁沟的外婆家去玩。那时丁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小镇,水陆交通便捷,集市繁华。小镇河西北边有一东西街(旧称张家街),街北有一宽约两米左右的朝南夹巷,穿巷而过,就是戏院子,戏院就以此夹巷为门,门前挂有一灯笼。时常有戏班子在这里唱戏,隔三差五地,我也跟着大人们进戏院看戏。那时没有电,晚上唱戏照明就是用的汽油灯。舞台的正前方,悬挂着三到四盏汽油灯。每盏汽油灯面朝观众的这一边,都用一块四四方方带有弧形的板子遮挡着,一方面不使灯光直射观众而感觉刺眼,另一方面将灯光聚于台上,演员在明处,观众在暗处,以求最佳视觉效果。

五十年代中期,县里有个工作组进驻我们麾村。一个夏天的晚上在农场上召开群众大会,也是用的那种吊式的汽油灯来照明的。先用三根长长的竹篙扎成三角马支在地上,因竹篙下面有铁“钻子”(形似小铁叉),支在地上稳稳当当,然后将汽油灯挂在上面。汽油灯一挂,便引来了许多孩子,在场上奔走嬉闹。汽油灯的灯光同时还引来了许多漫天飞舞的飞蛾,还有螳螂、蟋蟀也在灯光下乱飞乱跳,还时不时地撞到人脸上,跳到人身上,让人很不是滋味。怎么办?于是就在汽油灯下放一张大方桌,桌上放个大澡盆,澡盆里放满水,飞蛾直往水里掉,螳螂和蟋蟀也会一不小心就落水身亡。

大跃进时期实行大兵团作战的的时候,我们那儿驻了“野战团”的一个“野战营”。那年“三•八”妇女节,晚上“野战营”在原乡公所的厅房里召开妇女大会以示庆祝,就在厅房的屋梁上挂上一盏汽油灯来照明。汽油灯一挂,不但整个厅房照的雪亮,就连厅房外面的院子里也照得通透明亮。“野战营”的营长(相当于现在的乡科级干部)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。女同胞们则喜笑颜开,不知是营长的讲话让她们深受鼓舞,还是难得一见的汽油灯让她们喜形于色,咱也无须细究。

1960年秋,我进入丁沟中学读书时学校还没有电,上晚自修全靠汽油灯。从学校大门进去向西的第一排房子,东边两间是校长的住家,西边两间是学生宿舍,中间一间就是学校的汽油灯室。汽油灯室有前后门相通,室内靠东西墙各挂着一排汽油灯,以吊式汽油灯居多。悬挂高度一米左右,以方便“掌灯”。“掌”汽油灯又叫“烧汽灯”。晚饭后,专门负责汽油灯的工友们就早早地忙着“烧汽灯”了。“烧汽灯”可是个技术活,不是所有工友师傅都会“烧汽灯”,必须对汽油灯的原理、构造、特性等了如指掌,才能把汽油灯烧得又明又亮。工友师傅们首先要将悬挂于汽油灯室东西两侧的汽油灯加油、打气,再将石棉或丝绒灯泡烧成形,并掌握好“火候”,择机打开气阀、充气喷油发光。进展顺当的话,汽油灯会一盏接一盏地被点亮,室内一片光明。也有少数“不听话”的,高低烧不起来,点不亮,急得师傅们满头大汗。先点亮的、亮度好的,先送到高三年级班上,然后是高二、高一,最后才轮到初一、初二,弄得不好往往最后会轮到一些不太亮的、甚至灯泡有点发红的。晚自习期间如汽油灯出了毛病,工友师傅会及时赶到现场,用一根扎针摆弄不几下,那灯旋即就发出雪白的光。当然,偶尔也有“救不活”的,灯光渐渐变暗、灯泡渐渐发红,最后一命呜呼。如遇高年级的话,师傅们赶紧忙着换灯;如遇初一、初二的话,干脆早点下自修回宿舍睡觉。

数年后学校通电了,每个教室都装上了日光灯,同学们从此告别了汽油灯,开始在日光灯下上晚自修了。曾经天天陪伴同学们上晚自修的汽油灯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被收进了储藏室;汽油灯室后来也成了陈肯老师和高心平老师的住家了。

从初识汽油灯,到天天相伴汽油灯,再到告别汽油灯,时间虽然不长,但在一生的记忆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在那个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电的年代里,它是公共场所大型活动照明的最佳选择,曾风光一时,受大家追宠。它曾让场头乡戏的观众们喜笑颜开,它曾让婚庆喜宴的新人们甜蜜亲昵,它曾让会议结社的演讲者慷慨激昂,它曾让晚自修的莘莘学子们对未来充满期待。汽油灯,作为那个时代的宠儿,人们不会忘怀,即使我们已经进入与电朝夕相处的年代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